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常识资料  >> 政治   
政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3-01-17      来源: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同一种经济制度中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同一种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经济制度中。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形态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发展最初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得生产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它决定了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即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时,产品必然表现为商品。这个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因此最初的商品经济是以所有制为基础的。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发达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它与计划经济相对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其内在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表现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又离不开市场和市场的调节,历史上任何形式的商品经济都是依靠市场运作的。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商品经济只处于从属地位,市场机制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了充分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市场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条件已经具备,商品经济进入了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因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的范畴;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本身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研究使用价值,因为它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历史的范畴,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表现在:使用价值这一部分是这章的主体,主要是劳动价值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重点。注意把握使用价值的几个基本规定。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价值的不是使用价值,不是供求关系,而是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永久性条件;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者两个劳动过程。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付出了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可以用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或者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单位商品所含的劳动量从而价值量减少。因此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单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成正比。劳动由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商品交换以简单劳动为衡量基础,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值是: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两个考题考的都是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这个知识点是一个重点,因为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比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一个难点。着重理解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的商品价值量理论是属于市场经济一般的理论,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一原理也是适用的,因此要特别注意掌握,尤其是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如果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社会需要,就不能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之所以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解决,而要实现交换,就要比较劳动,使用价值就要表现为价值,具体劳动就要表现为抽象劳动);这一矛盾决定了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地位和命运。

  (二)货币

  1.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货币的产生是和价值形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或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比如,一只绵羊=两把石斧。在这里一只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两把石斧处于等价形式。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为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时,就产生了货币。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货币产生以后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这些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是因为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商品价值用货币来表示就是商品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执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问题,关键是理解为什么说它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或者说,为什么它决定了商品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掌握价值形式发展的几个阶段,尤其要理解处于等价形式商品的特点,这个知识点是一个难点。从价值形式或者说或货币的产生中理解马克思关于“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的说法。并理解货币拜物教的产生的根源。理解为什么说货币产生以后,商品和商品的对立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从货币产生过程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货币的本质。

  掌握货币的五种职能和其中的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核。特别注意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有价值。注意铸币和纸币是在流通手段职能基础上产生的。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了铸币和纸币。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超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金属货币。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客观需要的货币流通量规律,基本内容是:货币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用公式表示是: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4.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符号,它是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基础上产生的,主要有银行券、信用卡、电子货币、银行票据等等。纸币和信用货币的产生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商品经济产生危机的可能性。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起作用,纸币的供应量应该符合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需要量,会发生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少,则会出现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普遍下跌,即通货紧缩。当然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中的总量失衡或结构矛盾引起的。

  (三)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价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和价值应该一致。但在现实中,价格和价值经常背离。这种有质上的背离,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能有价格;也有量上的背离,价格或者高于或者低于价值。

  货币的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三种职能主要是理解。考核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000年文科试题“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B.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C.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D.在装饰材料市场购材料5万元E.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

  3.市场机制

  所谓市场机制,指市场供求、竞争、价格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功能。(此知识点2000年理科多选题第20题考查过。)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称为市场调节。在市场竞争中,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高于价值。商品生产者有利可图,就会竞相扩大生产,增加产品的供应。相反,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无利可图,就会相应缩小生产,减少供应。价值规律就是这样作为一种自发力量,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调节着商品生产和流通,使社会生产和需要、供给和需求自动趋向一致。同时,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的商品生产者,由于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这就促使其他商品生产者跟着采用新技术,甚至创造更新的技术。商品生产者在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这种竞争,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那些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力量采用新的技术设备的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长期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结果只有被淘汰。而那些采用先进技术的商品生产者,作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则获得顺利发展。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由于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因而也有它的弱点和消极作用,这在资本主义的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3.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实现

  第一,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的分配,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这一作用是通过价格波动实现的;

  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通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的原理实现的;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发生两极分化,这些作用是通过市场竞争,价格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实现的。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就势必发生作用。要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须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从宏观上要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要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要重视市场的作用,企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应变力;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时代性。主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以及相应的生产部门不断扩展。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力的和它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扩大。那些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那些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未能对生产工人和生产劳动做充分展开的论述,需要在新的条件下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一些服务型劳动、科技型劳动、管理型劳动也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

  2.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并且是生产领域中劳动者的抽象劳动。从生产力发展角度,“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主要承担者即生产力的概念也必须扩大。”不仅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就是那些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未能对生产工人和生产劳动充分展开论述,没有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象,我们需要对马克思所说的“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员范围“间接地”从事物质产品生产劳动的范围进一步研究。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它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但抽象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它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中才创造价值。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过程,在财富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借助于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满足人的需要,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必须借助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因此,创造价值必须借助于创造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各种生产要素,但各种生产要素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注意了解和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和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Ⅳ常见错误点拨

  (1)把商品及其二因素的关系和商品生产者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混淆。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个因素,或者说二因素统一构成了商品。但作为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2)不能分清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但要特别注意是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付出了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或者说,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必须借助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这里出选择题或者辩析题时容易答错,需要搞清楚原理。

  (3)混淆单位商品价值量以及单位时间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要清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价值总量不变,使用价值量增加,从而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4)混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一致,但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价格和价值往往不一致,而这恰恰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