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时评   
时评
每日时评:教改方案应该广纳多方意见
http://www.jiangsugwy.org/       2009-06-02      来源:江苏公务员网
【字体: 】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就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大事,其间,教育部两次公开征求意见,都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有消息称,教改规划纲要将于不久陆续出台。笔者最近和有关接触教改规划的人士交流得知,如何取得突破,成为规划纲要出台的难点。

  能否动真格,无疑将成为此次教改规划纲要制订成败的关键。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教改纲要制订,从一开始就陷入悖论: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教改,能够“动真格”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吗?如若政府部门不愿意放权,教改又谈何动真格?

  比如,就高校行政化问题而言,要高校淡化行政化色彩,回归教育本位,根本途径有三:一是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高校获得的拨款,不受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亲疏影响,政府部门从掌握财权,到转变为监督教育拨款委员会按照人大审批的预算向高校拨款;二是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将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科学研究自主权等归还大学;三是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把高校“变为”真正的教育机构、学术机构,这是校长的职业化与公开遴选的基本前提。

  从国外大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经验看,政府部门作为举办者,履行教育投入责任以及监督学校依法办学,而不直接参与办学,是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并不会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而且,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参加公办学校理事会的方式,掌控学校的发展战略。但是,推行以上改革,意味着相关政府部门失去财权、人事权,无法把高校的领导岗位变为解决行政官员升迁的驿站,对此,政府部门有积极性动真格吗?在官本位的社会现实中,高校不能没有行政级别,没有行政级别,将意味着高校没有地位,学校领导没有成就感,难以获得社会资源,如此等等——— 把行政级别、官场地位作为大学办学的成就,这本身就是需要革除的荒谬景象。

  再比如,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言,要使各地各校的义务教育质量大体一致,需要改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加强省级统筹,由省级财政统一配置各地的教育资源,缩小同省内部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差距,实现省内教师资源的轮换和共享。事实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单单牵涉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还事关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推进——— 正是由于各校存在严重的办学质量差异,才有选择幼儿园、小学入学以及小升初的择校热,以及对应择校热的培训热、考证热。无论根据财力,还是财务管理的技术,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政府部门下决心,目前,在农村特岗教师的招聘中,就已经尝试推行省级统一招聘。

  但是,在均衡义务教育发展中,虽然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了政府的职责,但各级政府部门却很不热心。问题同样是,这动了政府部门的“奶酪”。道理很明了:义务教育不均衡,家长必然有择校,择校意味着有利益交易空间,如果各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均衡,没有了择校,又从何处谋求收入呢?因此,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少地方政府总以各种理由搪塞,或说财力不充分——— 政府部门在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大建形象工程时从来不缺钱——— 或说老百姓有反对,因为一均衡,好学校就没有了,满足不了大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谁说均衡就是降低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不是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好?)

  改革的突破,本质上就是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现利益重组,存在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阻力,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如果改革本身就由既得利益者来牵头,取得突破当是难上加难。虽然在制订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有民意听取的过程,但是,究竟听不听民意,哪些民意会被采纳,并不是民意说了算——— 譬如听取高校领导对行政化的意见,他们会有什么意见呢?

  在教改规划纲要制订进行到关键时刻,笔者作如下建言。其一,教改方案不能只有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一套、一个版本,而应该有多套、多版本,以充分体现各方的意见,汇聚各方的智慧;其二,教改方案不宜拘泥于若干教育举措,而应注重整体制度框架设计,因为教育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只解决某个环节,而不注意其他环节,改革必难推进,比如建立自主招生制度,却不推进大学的校内学术民主管理;取消中学文理分科,却不改革高考制度;其三,各套教育改革方案,应提交人大听证、比较、优化、审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革只有在各方利益充分博弈基础上,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推进,才能取得突破,而不至于在现有利益格局下,做换汤不换药的局部调整,这对老百姓而言,将难获改革实惠,而只会被折腾。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