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正在进行中。据媒体报道,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比去年约减少40万, 83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84万不参考。而几乎与此同时,来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45%,611万应届毕业大学生中,尚有336万未实现就业。
具体分析起来,笔者发现,高考并未“遇冷”,而人数减少的原因也并非由于就业难。而笔者认为,这是比就业难引发高考降温更令人忧虑之处。
不妨对高考报名人数减少进行仔细分析。在高考报名减少的40万人数据中(教育部去年高考期间公布的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060万,如果以1060万减去今年的1020万,减少人数应为40万),其中,有13.5万与自然减员有关(教育部公布的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数据,比2008年下降15万,考虑到弃考率为10%,所以因为生源减少,而导致的报名数减少约为 13.5万),有至少20万与高考复读生有关(2007年媒体根据高考报名数据,推算高考报名者中复读生占289万,并进一步推测2008年的复读生将超过289万;今年官方确认的高考复读生为270万,复读生减少的直接原因则是推行新课改),其余的则与出国留学以及与受大学生就业影响而放弃高考有关。
令人特别不解的是,笔者在查找上述数据时,发现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2008年澄清复读生占三分之一这一消息时,说复读生只占报名总数的15%左右,笔者以2008年的高考报名数1060万减去当年所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数849万(假定没有一个弃考),得到的复读生数据至少为211万,也占到20%。
从各方的数据综合分析,可以大致得到这样的判断:高考弃考每年都存在,只是今年受到媒体关注、报道,按照2007年的统计,当年高中毕业生788万,报名参加高考者为721万,弃考者为60万;复读生在高考中占了很大比重,虽然这一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今年仍占28.3%;今年就业难的形势,对高考报名数的减少确实并非主因——自然人数减员加上复读生减员,就已接近报名总数的减少了。
这样的数据结果,虽然就业艰难,但高考仍旧扮演着几乎唯一成才之路的角色。高考并没有降温,每年近30%的复读生率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这种现实,相对于就业难、高考随之降温,对于教育的发展来说,笔者认为更加不利。因为这就意味着,高校并不会认真对待舆论所称的高考“降温说”,面对生源减少,去主动调整培养定位,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生源竞争;也不会对学生的就业形势担忧,因为再艰难的就业前景,也不会阻挡学生参加高考的热情;而对于学生来说,除了高考,其他的路十分狭窄。
而有关方面对此的解释,更加耐人寻味。本来,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来说,一方面要引导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方面要为受教育者创造更多的教育与成才选择。这是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作为的两个方面。
作为政府来说,其职责绝非仅仅是办好高等教育,而是应该为所有教育创造平等的竞争、发展环境,无论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还是发展高等教育,其实更应该把高等教育投入市场竞争,由此让每所学校感受到压力。而且,如果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有着平等竞争与发展,那么哪有每年几百万之众的复读生呢?
简单地说,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基于大学生就业难,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规模与投资管理体制,重新定位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关系,为各类教育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一味引导受教育者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而不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成才选择,这对受教育者、对社会都是不负责的。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则应在竞争的环境中,真正分析自身对教育者的回报,对学费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服务进行调整。当然,高校的竞争意识,前提是高等教育本身有竞争机制,否则,虽然当前高考报名数减少、生源在未来几年持续减少,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3%,政府只要提高初中升高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率,高校的生源危机就能顿时减弱。但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大学生就业难、高等教育低水平大规模发展、其他教育地位低下,这样的局面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