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广东将在全省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日”活动。在当天,各级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被要求至少停开一部电梯,门厅、走廊不开照明灯,机关干部则不开公务车,一律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下班。(6月13日《羊城晚报》)
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广东的百姓来说,6月16日将是一个好日子。这一天,因各行政事业单位体验能源紧缺,而使道路通畅起来了,空气清洁起来了,也使社会能源实现了节约。因此获得利好的,还有广东省的行政形象。
广东将在全省开展的“能源体验日”活动,出发点是节约能源。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进口大国,经济飞速发展是主要原因,同时也有非经济因素的成因,行政高消费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公车消费。
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专车一般只配备到各部副部长、部长以上一级的官员。譬如:德国公车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总统、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国务秘书和联邦直属机构负责人,才可以配备专车,司、局长级的官员则只保证公务用车,不配备专车。因此而需要思考的是,发达国家称得上国富民强,却为什么在公务车问题上极其“计较”?
事实上,他们这样做,倡导的是一种道德精神,更是一种法治理念。国家公务人员应该得到什么,应该限制什么,都通过制度予以严格规定。如果公务人员在公车私用上有任何逾越,那么,在其他更为隐秘的领域,可能更会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更为重要的是,让公务人员与纳税人一样乘坐普通交通工具,更有利于使他们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观察世间百态,从而潜在地影响其行政作为。
广东首创的“能源紧缺体验日”,因而是一个善意的行政行为,对官员也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它不仅会使每一个人意识到能源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还会影响到行政廉洁与政府形象。当官员自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他们会发现自己是这个城市中普通的一员,并以此体验民生的冷暖,发现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而官员们发现问题,与普通百姓发现问题是不同的,它会影响到行政决策,使制度规章更符合现实生活,更符合公众利益。
举例来说,成都公交事故发生后,各地开始排查公交车的安全问题,公交车拥挤问题,因而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昨天本报刊发《高峰时刻》的图片新闻报道,从中可以看到在早晚高峰期间,公交车拥挤问题何等严重。这些问题尽管在艰难而又缓慢地改变着,但是,普通百姓总期望这种改变能快一点。当然,不止北京如此,其他很多地方也是如此。可以想象,如果地方官员能全员真切体验这种公交乘车环境,那么,百姓的期望很可能会早一天实现。
所以,更多地方也应推出此类体验日。当地方官员们放下身段,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空间时,他们会发现一个真实的社会,也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既然生活与工作着的纳税人,每天都可以挤公交、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地方官员们定期体验普通人的生活,或将此作为生活的常态,也同样合情合理。由此而改变的,不仅是对能源紧缺的清醒认识,更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清醒认识。这样,“能源紧缺体验日”活动,其实更是公民意识、百姓意识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