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干部,既然农村可以搞,在民众文化素质更有优势的城市,也不妨大胆尝试
从提名到任命全程公开、全程竞争,像农村“海选”村干部一样投票选局级干部,这是杭州市实施的干部遴选新办法。据悉,目前这一做法已在杭州市全面推广。(本报昨日7版)
干部“海选”,发端于农村基层,有效激发了农民的民主参与热情,积累了基层民主政治经验。按照中央要求,民主政治建设和干部人事改革,应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吸取基层民主实践经验。因此,试成功了就要扩大范围,积极推动“海选”进城。“海选”干部,既然农村可以搞,在民众文化素质更有优势的城市,也不妨大胆尝试,更应该有理由搞好。
月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其中就包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干部制度改革显然也在深化之列。此前,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作出指示,要求认真贯彻《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在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效。因此,杭州“阳光赛马”,大胆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无疑值得期待,值得借鉴。
当然,选拔干部也不是一人一票那么简单,更高层级的推选,也不像农村基层那样知根知底、目标明确。谁来提名、如何考察、怎样投票,都需要一套严格的民主程序和选拔方式,好的制度设计非常重要。程序不当,就会导致“新瓶装旧酒”,给用人腐败和各种“潜规则”留下生长空间。
而杭州“两轮推荐、两轮票决”的做法,有很多鲜明的亮点。比如,用党内集体推荐取代少数领导提名,用公开演讲竞选取代单纯的书面考察,用全委会投票取代“一把手”拍板,力推选拔干部全过程的公开和充分竞争。这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防止个人说了算或暗箱操作,也能有效阻断跑关系、走后门现象。新华社的报道也表明,杭州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说实现了“选上的干部有干劲,落选的干部努力有方向”。
“选官”的程序和方式,既然还在探索中,就允许有不同做法,各地的叫法也各异。不过,近期也有一些地方选拔官员的新举措,却遭到一些质疑,甚至被指是“作秀”。遭质疑并不可怕。其实,是制度创新还是“作秀”,并非没有标准,那就要看是否符合中央“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八字方针。具体来讲,就是这种选拔的最终“评委”是谁,是个别领导还是广大民众;是否增进了民众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是否相信人民群众的民主热情和自主判断;是否推进了选人用人全过程的阳光化。
这个标准,是衡量上述干部选拔新举措的试金石,改革是不是朝着民主、公开的方向演进,改革者是否有诚意,一试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