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推平行志愿,为吸引优秀生源报读,广东高校各出奇招,精英班、特色班遍地开花,新生奖学金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重。广外总分“状元奖”从10万元加码到了12万元,还承诺免四年学费,单科状元免四年学费。南方医科大和华农开出10万元“状元奖”,华工总分状元奖5万元、单科状元奖2万元。暨大总分状元奖4万元、单科状元奖1万元。(6月21日《羊城晚报》)
在招生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高校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优秀学生报读,似乎无可厚非。引人关注的是,高校重奖之下是否就能招来状元和优秀考生?事实是,广东多所高校“状元奖学金”连续多年悬空,状元不是奔北大、清华等名校,就是去了奖学金更为丰厚的香港高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定律在广东高校状元争夺战中被颠覆,靠钱“买”状元颇为尴尬。
即便年年悬赏,年年落空,各所高校还是乐此不疲,而且悬赏额度逐年提升,无疑反映出高校对优质生源的渴望,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某些高校对状元的盲目崇拜。其实,“考而优则奖”,一掷千金,充其量只能让人感觉到高校的财大气粗,并不代表某所高校的声誉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绝大多数优秀学生,看重的是学校的教学声誉,而非冲着眼前唾手可得的奖金。可以想象,即便有高考状元为丰富的奖金而“屈尊”,可能也是家庭困难之下的无奈之举,并不能达成考生理想与学校初衷的无缝吻合。
客观而论,高考只是一次性的书面测试,考生成绩与其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画等号,也非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今日的状元和高分考生最终并非都是未来英才,碌碌无为者不乏其人。中国校友会网去年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通过对恢复高考30多年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研究分析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相反,千千万万在高考大战中并非出类拔萃的学子,历经磨砺而终成大器。这对高校热衷于重奖状元和高分考生无疑是无情的嘲讽。
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才的素质。高校与其寄希望于重奖揽得优质生源,不如踏踏实实地在学生成才的实际工作上下工夫,锻造自身的硬实力,这才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是优秀生源的最大引力。像著名的哈佛大学,从不炒作自己招了多少高分学生,但并没有动摇哈佛作为世界著名学府的地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校的钱袋子涨鼓了,也并非没有更好的用处。高校与其不吝重奖个别状元和特别高分的考生,不如扩大奖励面,尤其是用于资助可能失学的寒门学子,让更多的莘莘学子不需承受经济负担之重,专心于学,这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