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监测、预报自然灾害的利器,一个信息全面、功能先进、覆盖面广的灾情监测、评估系统在防灾减灾上必不可少。
灾难总是令人措手不及,无暇伤悲。数百条同胞生命瞬间逝去,再次震悚大地,警醒世人。灾难定格在8月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舟曲灾难再一次扣紧人们的心弦,“生命至上”又一次成为抢险救灾战场的主旋律。中央财政紧急下拨补助金,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二级,卫生部紧急抽调医疗防疫专家赶赴灾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调拨紧急援助,解放军、武警和公安力量迅速驰援……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中习得、成熟的政府救援机制正在高效地运转。
灾难面前,国民感同身受,休戚与共。可以相信,只要灾区同胞有需要,一声令下,千里万里之外的人们,将义不容辞捐出爱心,汇聚成河,抚慰灾民伤痛。痛未定而思痛,固然有些残酷,作为关切灾难的评论者,悲伤之余,似乎也只有用理性的反思来告慰逝者,启迪来者,只因为自然灾害永远藏在不为人知的暗处,伺机突然来袭,正如玉树不等汶川在悲伤中缓过气来一样。
2007年7月19日,云南腾冲县遭遇泥石流造成27人死亡。当地总结事故原因,归咎于持续强降雨诱发泥石流灾害。而据记者调查发现,这场泥石流并非突如其来——事故发生前,当地已出现许多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只是未得到重视,未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舟曲县正处“第一位的任务还是救人”的关头,媒体对今次事故原因披露的信息不足,难以对灾害作过多的评论。不过,稍作回眸,本次灾害早在五年前就已露端倪,2005年,《兰州晨报》就曾对白龙江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深度调查,指出位于这一流域的舟曲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时面临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的威胁。或许谁也没料到,在一个干旱少雨的地区会发生泥石流,恰恰是最不可能的灾难,偏偏发生在了最不可能的地方。
历史无法假设,现实能够做的只有汲取前车之鉴,避免“亦使后人复哀后人”而已。渺小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唯有放弃强行征服的念头,臣服于自然规则,顺应于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共存,方可自保。自然灾害频发,人类所能做的,也只有建立起严密的、有效的预警机制,保障我们能够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逃出生天。
建立和完善预警的“神经系统”。以集中统一、具有高度整合性的应急指挥体系指挥统一、协同配合,确保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及时有效;打造预警的“科技天眼”。科学技术是监测、预报自然灾害的利器,一个信息全面、功能先进、覆盖面广的灾情监测、评估系统在防灾减灾上是必不可少的;树立预警的“全民意识”。汶川、玉树地震之后,各地政府明显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舟曲之后,也有必要在泥石流高发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相关演练,让群众学会在危机状态下自救、互救……这些都是预警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地震等灾难机理尚不清楚,而泥石流的发生多少可以说是人类自身的原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植被不复存在,水土流失愈演愈烈,一场暴雨就把此前所有的恶业化为恶报。从这个意义上说,绿化荒地、水土保持,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比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更为重要。恩格斯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唯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