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忧心忡忡地看到,地沟油产业已经开始利用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机械和运作模式,监管力量面对这个形势,仍然“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地沟油已然成了徘徊于餐桌的一个顽固幽灵。它有时可能会湮没不闻,但每一次现身,都触目惊心。这一次,记者历经一个月暗访,数千里追踪,初步揭开了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诸如文身打手看护的泔水油私炼点,高近10米的储油罐,每天近百吨的加工能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加工工艺,市场越来越广的流通渠道,无不冷冷地告诉人们,地沟油已经“鸟枪换大炮”。其生产规模从小到大,其产业水准从小作坊走向了工业化、精炼化,非法生产者已经坐拥一年几个亿的产值。
十多年间,就在京畿之地,为何这桶“黑油”居然能搞得风生水起?归咎于违法者的道德贫血显然难以说明问题的全部。这样的细节可能道出了事情的另一面:一些颇具规模的黑窝点证件齐全,甚至通过了质量认证;一个加工窝点负责人说,“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是绝对不敢炼油的”。
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地沟油产业的滋生和壮大,也得益于放纵的甚至是变质了的监管环境。在真假难辨的地沟油样品前,有关人士无奈表示目前还没有检测的有效办法;在地沟油泛滥的现实面前,相关各部门纷纷使出“太极推手”,城管方面称没有对餐厨垃圾违规排放的执法权,工商方面表示主要通过索票、索据查问题,质监部门表示基本依靠市民投诉、举报发现问题;在地沟油产业日益集约化、规模化,圈内已经出现说话有分量、能耐了得的“大哥”这样的“领军人物”,监管部门却依然是各管一摊,多龙治水,处于无序无力的状态。
在这些令人惊诧的对比中,人们忧心忡忡地看到,地沟油产业已经开始利用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机械和运作模式,监管力量面对这个形势,仍然“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全面开展食用油生产加工等环节的风险隐患排查,着手研究案件线索的侦破和长效机制建设。如果能以此为契机,让监管方式整合创新,使监管力量借助科学和法治升级换代,将会锻造出一把斩断地沟油产业链的利剑。
感谢记者的辛劳,地沟油才暴露了其潜伏已久的产业化、规模化面目。事实虽然严酷,却也回答了“为什么要把这个问题看得那么严重”,告诉人们“造成负面影响的”究竟是不是新闻报道。同时提醒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问题须臾不可懈怠,丝毫不能放松。毕竟,现实问题一旦脱缰而去,从来就不会在乎任何人的形容,更不会像鸵鸟一样埋头躲避,它只会在狂奔中为害,如同在地下生产线上奔流的地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