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很热闹的牛奶标准大讨论,终于有乳企回应。7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经营论坛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中国生奶标准不仅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上全球最差,而且对抗生素、亚硝酸盐等指标甚至不作要求。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标准不可能生产出一个非常高级的产品。对此言论,其他乳业巨头称不予评价。(据《广州日报》《新京报》报道)
首先要交代一个背景,光明作为国内乳业巨头之一,是“巴氏奶”的代表品牌,与另外几家巨头在产品种类上存在差异。因此,光明老总高调炮轰乳业标准,不排除有维护企业利益和商业竞争的考量。说明这一点,并不影响其发言的价值。乳业标准的制定,原本就是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其中任何一方的声音都不能忽视。此前的讨论,只见一些专家在隔空叫阵,各大乳业巨头均保持缄默,即使面对“挟持乳业标准”的指责,也不愿出面辩解一句,只顾闷声发大财。这种局面,不利于乳业标准的完善,也让所谓的奶业标准大讨论无从深入。
光明的表态,首先是一种切割,表明奶企并不是铁板一块,自己并未参与“挟持”国家标准;也说明过低的生奶标准,并不能代表所有企业的利益诉求。相反,由于标准过低,可能导致坚持高标准的企业利益受损,形成“逆淘汰”;同时,一旦低标准的“垃圾奶”成为整个乳业的标签,行业的声誉将受到影响,不仅影响中国乳品走向国际,甚至连本国消费者也越来越不相信国产奶,宁愿花高价买进口奶,哪怕它一再涨价也在所不惜。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国内奶企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企业之间的竞争和互相监督,只要不是恶意攻击和诽谤,实际上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净化,也是行业自律的一部分。企业身处一线,最知道生产细节和工艺优劣,对市场需求和原料供应各环节都有深入了解。如果有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最容易发现的,很可能是竞争对手。如果有企业的良性监督,像添加三聚氰胺等恶劣事件,就不会发展成为普遍的“潜规则”。
再者,不同企业虽然有自身利益,但也有行业的共同利益,有维护共同声誉的需要。很多产品的国家标准,都是由龙头企业牵头起草、全行业共同认可的。不过,前提是标准的讨论和制定要公开透明,并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光明总裁不仅指出了“中国生奶标准全球最差”这一事实,还批驳了低标准是为保护奶农的说法。在此前新华社报道中,奶牛养殖企业和部分奶农也表示,低标准并不代表他们的利益,实质是某些企业“推卸奶源管理的责任”的借口。
降低后的乳品标准,奶农不领情,部分乳企不买账,消费者更是满怀疑虑,那新国标代表了谁的利益?“全球最低”标准又是如何通过的?虽然个别巨头认为这“很敏感”,不便回应,但问题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在一个很低的国家标准下,很难要求企业生产出优质奶来。好在,农业部日前回应,正在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企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希望听到更多乳企公开发声,通过行业内部的监督和自律,助推乳品标准尽快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