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属于每一个人的2011年就要过去了。
这一年,中国与世界,在巨大的挑战中穿行。纷繁复杂的巨大图景中,一条主线分外鲜明,那就是“变”——变动、变化、变革,或猛烈迅疾,或平和舒缓,或深层激荡,或涟漪久远。
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年,一些地区和国家陷入动荡。政局巨变、债务危机、自然灾害的发生,以不同方式改变世界,不同程度改变生活。有的变动带来混乱,有的变动迎来新生,有的变动制造破坏与震荡,有的变动被时代风云裹挟,它们组合成“变”的巨大景象,持久吸引人们的目光。
我们所在的国家和社会,变革可谓水静流深。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入世10周年。盛大纪念再次呈现百年中国跌宕前行的浩荡之势。执政党波澜壮阔的历史、扭转国家命运的划时代事件、以开放姿态融入世界的重大节点,让人看到国家、社会、人民生活的变化有多么明显。生机、活力的释放,新门径、新通道的打开,正是因为变革求新勃发无限能量。
2011年,执政党开始直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个危险,总书记谆谆告诫,既提醒忧患意识不可放松,更是以变革顺应大势、引领发展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2011年,“社会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年初国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定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就是力图走出一条跨越转型“阵痛”的新型道路。创新社会管理,就是重新梳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承认社会自身的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2011年,国家发出关于文化发展的强音。“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不只寄寓着对一个大产业的期望,更寄寓着一份软实力的畅想。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国家意识层面得到表达。而人们从中读出发展文化生活、保障文化权利和拓展精神空间的可能性。
这一年,政策导向凸显民生之重。1000万套保障房,成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历史之最,助推免费午餐计划,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低保补贴,成为加快民生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地方,不再只用经济发展作为政府业绩的证明,而是用民生改善的实绩去赢得民众的支持。
变化还在极具关注度的社会事件中真实鲜明地呈现,显示艰难,孕育希望。
譬如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全国范围内的校车安全大检查,校车安全新国标开始征求意见,展现了国家的积极行动与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强盛的国力与最需要保护的群体,国家的国际责任与国内责任,这些重大关系因为校车事故被深深体味。
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这一年世界变化的深刻性,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格局都在重组,未来出现了巨大的变数。而对于中国,这一年既应对着人心与民情的些许焦虑,经济走向的复杂前景,也实现了国家行为与公众意见更经常的互动。从民间微博解救乞讨儿童推进为公安部的集中行动,到郭美美炫富事件引发公益慈善事业毅然改革,从久经讨论的个税起征点设置,到PM2.5纳入环境监测的视野,政策与决策的官民互动模式正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