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机场拦飞机事件尚未平息,广州白云机场又上演了旅客冲击停机坪的一幕(4月15日 《广州日报》)。
社会有时候会陷入一种“弱者伦理”的陷阱。当被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人选择过激之举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伸张自己权利的时候,舆论和公众往往倾向于宽容解读。甚至会“代入式”的将自己想象为“受害者”本人,自我臆想出一套“不是逼到绝路不会出此下策”的泛化同情逻辑。
从“业主不满降价业主打砸售楼处”“中学生不满食堂用地沟油打砸课桌椅”到现在“不满航班延误的乘客占领停机坪”,每次事件之后往往是“支持施动者”的声音占主流,其所依仗的恐怕就是社会同情弱者这种群体心理“本能”。
也正是在这种两难的拉锯和妥协中,社会秩序体系的边界被冲得七零八落。因为,如果维权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违法的方式来谋求自己的权益,那维权、侵权和守法的底线就变得面目全非。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权益被损为由,去诉诸过激之举,来绑架基于“弱者伦理”的公众一边倒惯性,达到自己目的。看似是单个人的权益被维护了,实际上是把本该由一个个规则连缀起来的社会秩序捣得支离破碎。
法治的梦想,在此种“弱者伦理”压倒“刚性规则”的氛围下,难免徒增阻力。因此,虽然弱者伦理有一定的存在道理,但刚性规则的坚守则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