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时评   
时评
每日时评:政府信息,该公开的不应保密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2-06-05      来源:环球时报
【字体: 】              

      中国多个国家机关和重要机构近年来揪出了间谍,外电纷纷报道,中国媒体上却很少能露出几个字。中国出其他事,有不少也是外电先捅出来。对不好的事“不宜报道”,甚至对好事是否公布也三思而行,这种做法在很多国家机关里已经习惯成自然,难有突破。


  互联网对中国舆论形成冲击,造成不少问题。但国家生活的一些重要信息源总捂着消息,在应当公开信息时却不积极作为,甚至完全不作为,这也是当前舆论场上不健康信息大量传播的根源性原因之一。


  互联网造成了一个现实:任何事情只要是重要的,在正常情况下会被媒体报道出来的,没有一件能够真正捂住。捂的结果往往是,消息最终还是拐弯抹角上了互联网,而且有的被做了添枝加叶的扭曲和夸张。


  权威信息源的经常沉默,还造成民众对谣言偏听偏信的习惯。中国互联网上的谣言不仅量大,专找敏感的造,且有时还堂而皇之,在“道德正确性”上强词夺理。这一局面的出现,一些本不该沉默却沉默的信息源,是否也有部分责任呢?


  必须指出,不是所有政府的信息都应及时公开的。而且社会接受信息的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开放信息无法一蹴而就,确需有步骤地慢慢来。


  然而现在对公布信息的消极,有些是出于对社会公益的考虑,也有一些更多是为了保护本部门的利益和名声。还有的就是不愿意打破过去的常规,怕出事承担责任。一些部门以“不利于工作”、“不利于稳定”以及“要考虑大局”等为由,把本可以或应当公开的信息变成了“国家机密”,直到有一天被外电或互联网捅出来,给国家造成被动。


  有些政府机关在信息公开上走在了前头,除了该部门整体思想比较开放,也与其具体负责的干部更加了解舆情规律,愿意与媒体做配合尝试有关。我们衷心希望,这样的公务人员会越来越多。


  政府公信力强是社会舆论健康的基础,而加强公信力的前提就是尽可能开放信息,不把各种信息都变成文件,锁进保险柜里。


  国家2007年就已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在现实中,执行这个条例在一些国家机关被打了折扣。很显然,需要有进一步的强制性规定出台,真正落实这个条例。


  需说明的是,积极公开信息能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为中国社会治理赢取主动,而消极做法无法改变社会运行越来越透明的大趋势,只会置自己于被动和不利,甚至将小过失变成大危机。


  政府部门多公开信息,会将社会的注意力吸引到正常的方向上,从而改变当前互联网上八卦信息往政治上扯,谣言像地沟油一样拉公众一起消费的不良倾向。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与前些年相比已经大大扩大,今后需继续扩大。信息的进一步公开有可能短期增加社会治理的具体麻烦,但这个过程必将增加全社会的承受力,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希望我们这个呼吁得到官方各部门以及各级官员的理解和认同。如果有一批政府部门以及有一批官员能多付诸一点行动,舆论情况必将逐渐改观。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