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了17天的奥运圣火熄灭了。北京时间8月13日凌晨6时50分,根据现场记者的描述,“伦敦碗”成了英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夜店。在一场充满音乐、欢笑、激情的闭幕式表演后,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宣布第30届现代奥运会闭幕。致辞中,罗格说,这是一届“快乐和荣耀”的盛会。
奖牌盘点之外,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在这一届“快乐和荣耀”的盛会背后,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微博的参与,公众和奥运会互动空间得以拓展,“伦敦奥运”几乎成了一场“话题奥运”。
名次并列,颁奖仪式上中国和韩国的国旗却出现了上下悬挂的场景,中国网民各种猜测甚嚣尘上,“阴谋论”开始泛滥。陈一冰“绝对金牌的动作却只能赢得银牌”,伦敦奥运赛场上中国所有的申诉全部失败,中国军团是不是被故意压制?“受害论”又此消彼长。懊恼之中,奥运圣火熄灭前日,《人民日报》发出声音,“中国体育界要想改变这一弱势局面,就要从学习做起,弄清楚人家的玩法,在研定规矩的过程中和监督、仲裁机构中增加话语权。”或许正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奥运赛场上不是所有的规则都是完全刚性的,在“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气场中,中国还有很多不熟悉的东西需要学习。
如果说那些关于“规则伦理”和“赛制反思”的话题争论还是“国际性”的,那么“小金牌值大钱”依然是国内舆论聚焦所在。奥运金牌在手,奖钱奖房奖车已经OUT了,为奥运冠军建雕塑正当其时。孙杨和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上大红大紫,两人回国之后,各种待遇和荣誉扑面而来,在分别获赠豪宅之后,杭州体育局长表示将为他们建雕塑。谁都不否认小将孙杨和叶诗文在奥运赛场上惊艳的表现,可建雕塑这样的“奖励”是不是过于恶俗了?建了雕像之后,孙、叶的住所是不是也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在中国,开发消费奥运冠军的名誉价值,早已成为社会“显规则”。于是很多人都把地方政府锲而不舍建造一些“面子贴金工程”的动因,归咎于国家对奥运冠军的重奖政策上。事实上,即便在西方国家里,官方为鼓励运动员争金夺银,也会拿出一些补贴奖励。很多西方国家同样将奥运夺金当作荣耀,将金牌榜“寒酸”当作羞辱。
金牌是非争论的背后是对“举国体制”的关注。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到底是该大变革了,还是“举国体制是中国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体育发展模式,适合中国的发展实际”?这些争议并不会因为奥运会的闭幕而平息。有意思的是,在诟病举国体制时,也有人在网络论坛里贴出了“美国家庭培养奥运冠军的昂贵费用”的帖子,称伦敦奥运女子体操全能冠军道格拉斯的母亲,在女儿训练方面的投入毫不吝啬,结果不堪重负申请破产。当“举家体制”PK“举国体制”,“如何培养真正的奥运冠军”这样的命题势必继续发酵。
如果你细细品味在“伦敦碗”里上演的这场“快乐和荣耀”的盛宴,其实媒体呈现给公众的并非是单纯的快乐。百分之九十的话题,都不是纯正的体育欣赏,而是复杂的社会反思。规则伦理、赛制反思、唯金牌论以及举国体制,这些话题并非不能出现在“伦敦碗”里,相反,它们的呈现更有助于维护奥林匹克运动公平竞争的原则,确保大家在更规范严谨更公开透明的竞技环境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只是,如果媒体和舆论只是放大这些反思性的话题,“伦敦碗”里单纯的快乐是不是少了那么一些?
我相信那些真正欣赏比赛的人,不会把过多的心思投放在诸如“阴谋论”“受害论”这些情绪的纠结中,也不会把对“奥运金牌观”的纠偏当作首要任务。当体操赛场上小姑娘们为争金夺银腾空翻转时,他们更怀念科马内奇、霍尔金娜式的优雅舒展;当陈一冰只能屈居亚军时,他们未必纠结那块失落的金牌,而是会想起涅莫夫: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男子单杠决赛中,涅莫夫堪称完美的表现却公然被黑。看台上长达10分钟的嘘声为涅莫夫鸣不平。最后时刻,涅莫夫站出来,向观众席致谢,并请大家平静下来,让比赛继续。
多年后,很多人能怀念起的未必是和金牌有关的人和事,而是那些诞生传奇的运动员。比如霍尔金娜的美,比如涅莫夫的绅士,比如埃蒙斯的悲剧,还有德国老将丘索维金娜“你未痊愈我不敢老”的坚持……
奥运是一场竞技也是一场表演,在折射诸多“无政治不奥运”的宏大命题之前,它首先展现的,是人类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时的力与美,这些内容需要我们抱之以单纯的欣赏的眼光。然而在这一桌“伦敦碗”的盛宴里,我们可能恰恰缺少了一种欣赏的力量。来自中国媒体的声音,似乎喧嚣多于观察,嘲讽多于领悟。急于为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贴各种标签,而放弃对其基本内涵的欣赏、学习,这大概也算不上是体育文化演进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