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每日时评:关注“数字弱势”人群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3-01-24 来源: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春运购票大战中网上售票的比重越来越大。能够足不出户,点击鼠标,轻松订票,当然好。但问题是,许多外来务工者上网并不方便,不可能像白领那样坐在办公室里时不时刷屏;即便上网,网上购票这门“技术活儿”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如今,又冒出个“抢票软件”,网上买票比拼谁的网速更快、电脑更好、插件更强,在这些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都处于弱势地位。当信息化改变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和工作,给越来越多人带来便捷时,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因为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新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虽然网络有这么高的普及率,但不同人群在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方面,差异还是很大的。在大城市,与学生、白领等人群相比,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年纪较大的务工人员对网络还是比较陌生。即便是年轻务工人员,到宿舍周边的网吧上网也是以娱乐为主,对网上购票之类的并不了解。因而,我们不能让互联网的高普及率“遮蔽”了数字鸿沟。
国家和城市在信息化进程中,还需更多了解和关怀数字弱势人群。目前数字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四类人员:老年人、经济水平较低的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与数字生活“隔阂”,很少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服务和发展机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新数字鸿沟”开始出现,即新媒体世界的高端受众与低端受众在信息选择上会各取所需,分层选择。文化水平高、信息素养高的受众能从互联网获取许多有益信息,享受公共服务,合理表达诉求和建言献策;反之,文化水平不高、信息技术能力不强的受众可能只限于网上聊天娱乐,对网络功能认识和开发不足。所以,如今人们运用数字技术的素质和能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鸿沟的宽度和深度。
如何消弭数字鸿沟?许多发达国家在数字化发展中注重“数字包容”。也就是说,信息化服务应面向包括老年人、残疾人、边远地区居民、少数民族等在内的所有群体;信息化服务应通过多种渠道提供,这些渠道能够被大多数人承担和使用;通过设立基层服务站点,为弱势群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创造条件等。例如,美国有智能化学校计划,进行信息技能的培训;英国建立信息化中心站点,配备志愿者;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中包括“90%的家庭使用宽带,100%的学龄儿童家里要有电脑”等内容。上海信息化大发展十多年里,为普及信息化应用做了很多工作,如“百万家庭网上行”,“千村万户信息化普及培训工程”、“建设东方社区信息苑”等。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还需要做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不同的“数字弱势”群体,制订“数字援助”计划,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提升信息化素养和技能。而面对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当遇到涉及公众基本利益方面的事务,诸如春运购票之类,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发挥好互联网的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设计其他配套措施,让“数字弱势”人群也能比较方便地享受公共服务。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