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雾霾再次笼罩中国,人们对糟糕空气质量和PM2.5的认知,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直观和持久。过去这一个月,空气质量指数居高不下,北京市几乎每天都是雾霾天,全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在雾霾之中。刚开始,很多人还将雾霾当作调侃话题,如今人们对雾霾的反应主要是忧虑和愤怒。
忧虑的是,各地医院因呼吸道疾病入院的患者暴增,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都成为“坏空气受害者”;愤怒的是,从一年前PM2.5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各级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承诺,就一再出现在大会小会和红头文件中,但最终交出的成绩单显然不及格。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灰色杀手”,也成为损伤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所幸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已有基本共识:同呼吸,共责任,解决环境问题需要通力合作。
穿越“迷雾”,让公众不再做“人肉吸尘器”,首先需要有根治空气污染的决心。在一些城市,糟糕的天气几乎是家常便饭,但城市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此前似乎对空气治理并不太重视。人们看到的只是“好天气基本靠大风吹”的侥幸。空气问题并非无解,有决心才有成效。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前后空气质量之佳创下记录,就是最好例证。
穿越“迷雾”,建设“美丽中国”,更需要有持久的治理行动,将空气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全局性工作。空气问题的核心是人口问题,它是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机动车数量、能量消耗等问题的集中爆发;空气问题的本质是个发展问题,它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结出的“毒果”。以实打实的行动来治理空气污染,将是转型期中国要答好的一个关键命题。
除了政府层面的治理举措,普通公众也可以用行动来改变现状。糟糕的空气,有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治理污染,自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响应。别的不说,如果我们平时能尽量少驾车出行,出现雾霾天的概率会逐渐小很多。实打实的行动比任何抱怨都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