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时评   
时评
申论热点|时评:气象为农服务也要跟上“转型”节奏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6-05-27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彭莹辉


  农业与互联网相遇,与市场对接,让这一传统产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并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生产经营主体在转型,转向了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甚至是农业综合体等;生产方式在转型,由传统的依靠人力和农户耕作转向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综合性农业服务公司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很多地方土地流转规模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涌现,农民土地流转加快;种植、养殖结构在转型,生产品种更是在加速转型,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不断创新……气象为农服务的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也需要跟上“转型”,且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为农服务始终是气象服务重中之重。综观现行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大多仍以传统内容和形式将气象“情报”、“分析”和“评估”等传送到政府部门和用户手里,至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究竟需要什么?气象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提供什么样的为农服务产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各地都在探索,但真正满足需求并落地的并不多。


  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气象为农服务提出新挑战。气象为农服务的对象变了,其服务内容和方式自然也需跟着变,服务能力也要与之相匹配。传统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依托机构是农业气象中心。据了解,各省级气象局一般设有农业气象中心,市级气象局或有或无,县级气象局几乎没有,而服务最后一公里恰恰在县级;各地农业气象试验站虽尽力发挥着作用,但常常跟不上农业产业种植、养殖结构和品种变化;为农服务科技含量和针对性明显不足,难以适应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一些地区农业气象人才队伍服务能力不足,较难提供农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服务产品以及承担为农服务的责任。


  或许,气象部门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无限的需求,况且目前行业分工明确,也不再需要气象部门大包大揽。不少农业生产经营者反映,只要气象部门能够提供准确、及时和尽可能长一些时效的农业天气预报、及时发布灾害预警等信息,他们会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根据气象信息组织农业生产。如遇灾害性天气,大宗农产品生产者就会组织统防统治,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产者也会聘用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气象部门只需要负责搭起“台”,让大家同台“唱戏”。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今年全国气象局长会明确要求“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提高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个性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各地气象部门在为农服务方面正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好做法。的确,气象为农服务需要创新发展。首先就要创新服务理念。如安徽的“互联网+气象”众包服务理念有亮点。他们依托农村信息服务协会,建立“锄禾网络社区”,以农业气象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研发“惠农气象”APP,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众包”气象服务,实现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专家咨询、在线诊断、线上线下互动等社会化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次是创新服务途径。如“江西微农”就有效解决了气象为农服务瓶颈问题。江西省气象局牵头会同农业部门和高校打造的微信服务平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探索属地化、精准化、自动化气象为农服务,实现“互联网+气象+农业”高度融合。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如福建构建基于“互联网+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无线通信和软件等技术,向农户提供大棚内外监测信息查询、气象预报预警、农业生产建议及智能大棚远程控制等功能服务。四是创新服务技术。如重庆研发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搭建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子系统、智能服务网站、掌上通子系统以及业务监控系统,初步实现产品制作集约化、服务精细智能化、专家农户互动化。


  无疑,“互联网+农业”背景下,要求气象为农服务科技含量更高;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要求农业气象服务社会管理机制更健全;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转变,要求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更强、精细化程度更高。创立“小实体、大网络、开放式”运行机制或许可以实现气象为农服务的一次重大转型,也必将形成政府推动、政策支持、部门协作、融入发展、共建共赢的气象为农服务新格局;同时积极推进购买服务,加快社会化服务进程;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灾害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使气象为农服务跟上“转型”节奏。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