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住建部公布了今年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超额完成。但据了解,已开工中有约1/3还处于“挖坑待建”情况。住建部13日重申了保障房的开工标准。仅是搭建施工现场围护设施,或仅是开挖基坑的,不计入已开工项目和套数。(11月14日《新京报》)
今年关于保障房建设的新闻一直“跌宕起伏”。6月初媒体披露,截至5月底,全国整体开工量仅约今年计划的三成,时间与任务进度明显不同步。然而,仅仅时隔一个月,各地却陆续发布出让人振奋的数字,许多省份表示均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据媒体7月中旬报道,辽宁、山西等地的开工率已达九成左右,而更突出的陕西省,除计划内的790个项目外,还超计划开工9个,开工项目总数占目标任务项目数的101.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从6月初报道的“保障房建设时间与任务进度明显不同步”,到7月初各地“保障房建设任务过半”的“喜讯”,各地开建之“神速”让人惊诧。短短一月时间内,保障房建设“如有神助”,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时间与任务进度不同步”的建设速度让人忧虑,如今建设速度一下子上来了,反而更增加了公众疑虑:这样的建设速度到底是如何提升上来的?
疑虑自然是有所根据的。之前媒体在报道各地开工不足时,将动力不够的原因归结到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瓶颈上。地方债务负担本已沉重,在商业地产不振,土地收入锐减情况下,不具备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财力,也基本是事实。但显然,这些难题并不是在一月之内就可迅速解决的,为何保障房建设的速度可以“突飞猛进”呢?最让人担心的是,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这其中数据多少掺了水分。
按照中央认定的保障房范围,仅仅包括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但是据新闻披露,一些地方在上报数据时将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还迁房及限价商品房也都列入了保障房建设中。如果统计口径地方和中央不一致,那么保障房建设就有可能沦为数字游戏。
现在看来,除了“统计口径”不一致外,原来“开工标准”也可以做文章。很多地方仅是搭建施工现场围护设施,或仅是开挖基坑的,这些也被计入开工任务中去了。对于“开工”的认定,10月27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不是动一下土就算开工的,必须1/3达到结构完成,1/3出地面,1/3做到基础浇注混凝土,这3个1/3构成了1000万套开工”。
保障房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乎保障房建设的成败与民生改善。保障房建设如今已成为各地重要的任务,事关地方官员的施政成绩。正因为这样,各地政府很可能为完成保障房建设指标而“凑数”。见多了“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老例,面对保障房建设数据陡增的“成绩”,不能不令人生疑。
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任务现在到底完成了多少,这总不是机密吧。澄清水分实事求是地向公众公布,保障房才有可能真正担负起保障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