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现在,我国经济又站在了十字路口,产能过剩,结构失衡,内需不足,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出路何在?唯有启动第三次土地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意义阐述】
一、土地流转为农业现代化开辟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其中,规模化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因此,现在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启动第三次土地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开辟道路,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土地流转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
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加速期。城镇化首先是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而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实际上是“半城镇化”,2.6亿农民工真正进城落户安居的很少。究其原因,除了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安排的缺失外,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是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进行第三次土地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了这笔收入,再辅之于必要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农民工就可以举家进城安居乐业,过上城市市民的生活。
三、土地流转为扩大内需打开闸门
过去30年,我们依靠高投资和对外出口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辉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产能过剩、经济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过分依靠外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再也走不下去了。而生活在农村的 6亿农民以及 2.6亿的农民工,其消费才刚刚起步,消费升级转型的空间非常之大,而这恰恰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可以拉动我国经济在今后20年保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
【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是平稳健康的。但必须看到,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对象和利益关系日趋多元,也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改变土地用途出现“非农化”与“非粮化”以及流转不规范引发纠纷等问题。
1、土地流转不规范,普遍存在民间化、口头化、短期化、随意化问题。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亲戚朋友流转的多,专业大户流转的少;转包、出租或代耕的多,转让的少;口头协商多,文字协议少。
2、土地流转规模比较小,流转效益不高。
3、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认识模糊,积极性不够高。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农民对土地具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有些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对自身利益不利,因而不敢大胆参与流转。宁肯免费将土地转给别人种,甚至抛荒也不愿流转给别人耕种,导致撂荒、遗弃土地的现象不断增加,成为土地流转中流转不出去的一大现实问题。
4、土地流转服务不够到位,流转信息渠道不畅。
目前,流转信息畅通、发布功能齐全、中介服务完善、管理规范严密的土地流转市场运作机制和服务机构尚未完全形成。没有实现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流转信息渠道不畅,流转的供求双方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客观上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规范发展。
5、农村土地流转管现缺乏规范管理。
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能够有效提供流转服务的还不够多,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