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公告时事  >> 考试公告   
考试公告
五四青年节 听习总书记亲述10则青春成长故事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8-05-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 】              

  原标题:五四青年节 听习近平总书记亲述10则青春成长故事


  编者按: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


  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成长故事,少年时深受焦裕禄精神影响;15岁时来到梁家河插队面临过“五关”考验;20岁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重担,带领村民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30岁当县委书记时依然骑着自行车下乡走访。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整理了10则总书记的青春成长故事,供网友阅读。


  故事一:少年时就深受焦裕禄精神影响


  2014年3月,习近平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


  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谈到,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背景延伸:习近平曾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于1990年7月15日填写、并在7月16日《福州晚报》上刊登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故事二:18岁时习近平的航天梦缘起“东方红”


  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和在展厅参观的优秀青年代表交谈。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共青团“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


  “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站在“东方红一号”总装的历史图片前,习总书记重温当年。1969年初,习近平来到陜北农村插队,随后的7年中,他将青春奉献给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


  “我们一起来参观航天科技成就展,感受载人航天精神,激励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样的纪念是很有意义的。”3个小时的参观,习近平总书记与优秀青年代表说青春,论志向,谈梦想。


  背景延伸: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约13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这也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达到173千克,比前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质量总和还要多出近30千克。


  同时,该卫星在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均超过了上述国家首颗卫星的水平。东方红一号搭载的各种科学仪器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额定要求,取得了大量的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来源:新华网


  故事三:在延安插队的时候面临过“五关”的考验 第一关是跳蚤关


  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在节目中,习近平回忆了第一次来到延安插队时很不适应的各种情形:


  第一关是过跳蚤关。很有意思,我一去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当时那个跳蚤,我这个皮肤很过敏,一咬就是成片的红包,最后红包就变成水泡了,水泡就烂掉,哎呀,痛不欲生啊。但是三年以后过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马皮”了,不怕咬了。


  第二个关就是饮食关。刚才讲了什么都不会吃不爱吃,五谷杂粮,那哪是五谷杂粮?是糠菜半斤粮,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没有吃的还不吃嘛?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来一个高粱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为我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我到现在还想念那个酸菜。


  我们曾经可能都有几个月不吃肉的经历,见到了肉以后,我和我那个同学切下来就忍不住生肉都吃了。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这是饮食关。


  第三个关就是生活关。生活关就是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后来就慢慢什么都学。我们都学着捻毛线,但是织袜子我还是织不好,羊毛袜子,但是缝衣服、缝被子这些活都是自己做,所有的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会自己料理,所以这个是受益无穷啊。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就是在那打下的基础。


  第四关就是劳动关。劳动,刚才讲了嘛,我刚去上了山就气喘吁吁,后来给我们评的分是六分,当时六分是什么呢?刚刚参加劳动的小女孩,十五六岁,我们当时也十五六岁,拿跟我们一样的工分,我们觉得简直是一种歧视,实际上是自己没本事。但是这一年下来我就干得没黑没白,风里雨里我们都在窑洞里铡草,牲口圈里铡草,然后一样一样地学。当然这些,一年过去了以后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后来就评成十分,十分还是里边最壮的劳动力。像我们到夏天担麦子,那也就是最多二百斤,十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了。这个是第四关。


  第五关,那我想就是思想关。开始是格格不入啊,我刚一去了以后,看到我们这个窑洞在半山上,星星点点的煤油灯,我跟我的同学说,我说你们感觉有没有像山顶洞人的感觉,那都是说得很不像话了,但是后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住了七年。


  


  送习近平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前排中为习近平)


  故事四:20岁的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重担


  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畅谈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等,回忆在延安的插队岁月。


  在梁家河村村民的强烈要求下,梁家河村所在的文安驿公社请示县委破格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20岁的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他扑下身子带领社员不分昼夜打坝淤地、大办沼气,使梁家河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村子。


  故事五:带领村民建起陕西有史以来第一口沼气池


  2013年5月,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与青年交流时谈到,“我20岁出头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四川学习农村发展沼气技术,办完事后,在大雪封山时登上峨眉山,十分艰险,下山时到小饭馆吃担担面,人家已经尊我们为英雄了。”


  背景延伸:1993年,正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回到阔别18年的梁家河村,跟乡亲们合影留念,还写了一篇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他回忆了自己在梁家河时的情况。


  有一天,习支书翻着《人民日报》,一条消息吸引了他:四川不少地方实现了沼气化。想想村里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动了心思。几天后,他请了假,自费跑去四川绵阳考察沼气池建造。那时延安没通火车,习近平坐了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又坐火车辗转到四川。回村后,习近平给乡亲们讲沼气的好处,然而乡亲们听得云山雾绕。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让事实来说服村民。几个月后,村民们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烧饭照明时,都夸这个后生“有知识、点子多”。梁家河的这口沼气池成了陕西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沼气池。到1975年,习近平领着村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的问题。(资料节选“重情重义习近平”,载于《环球人物》2015年第6期)


  故事六:爱读书 用亲身经历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


  2013年5月,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2014年12月,习近平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考察。他表示,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故事七:陕北高原培养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


  在《我是延安人》节目中,习近平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故事八:告别梁家河去清华大学上学 村民纷纷相送 习近平当众哭了


  在《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中,回答记者关于插队最难忘的一件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习近平表示是1975年被推荐去清华大学告别梁家河村的一刻:


  最难忘的事情很多,举个例子来讲吧,我还是觉得是临走的那一刻。这七年的酸甜苦辣,最后形成了梁家河群众对我的这种依依惜别。前一天晚上是跟我一起聚会、聚餐,陕北的聚餐就是杀一只羊,家家派代表来跟我话别。当时的习惯是送临别的纪念都是一个笔记本,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里边写上祝福的话。收了一大堆笔记本,等于每家送一本。然后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我因为睡得比较晚,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但是都没有吵我,因为我在里边睡觉,(他们)静静地等。反正我那次是哭了,可能那是我到延安插队以后第二次哭,这七年之中我第二次哭。


  第一次是我大姐去世,我正在那儿挖防空洞,接到信以后,那个时候哭了,但是大家也没有看到,都是找一个地方去哭。这一次是当众哭了,就是“当众丢脸”了。


  故事九: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 经常骑自行车下乡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居中),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来源:新华网


  2015年1月,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当谈到自己当年在河北省正定县的工作经历,习近平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他强调,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故事十:30岁时县委书记经历 内在有激情 但要从容不迫


  2015年1月,习近平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200余名学员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说,古人讲“郡县治,天下安”,历史上很多名人志士如郑板桥等,从政都是从县一级起步的。他本人30多年前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因为年轻想办好事,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干,因而差不多一个月得大病一场。后来,他感觉到,“这样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才开始慢慢摆顺心态。


  习近平和在座的县委书记们分享了他当年颇有心得的一句话:“你手里攥着千头万绪,攥着一千个线头,但是一个针眼一次只能穿过一条线”。他说这句话让他想明白了,此后自己一天就工作到晚上12点,“然后就不做了,睡大觉,第二天重新来过”。他提醒干部们,“内在有激情,但是还要从容不迫”。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素材整理)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